我们在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在穿梭于各市区之间的时候,有时会看到一些破烂不堪的标识,有的标识“缺胳膊缺腿儿”,有的广告指示内容只有一半在上面,有的霓虹灯只有一部分还在坚持闪耀着,另一半却已“熄火”,甚至还有的标识悬挂在人头上随着风儿摇摇欲坠,极为可怕。这一切除了与标识系统的后期维护及其他因素有关外,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也应该把将会出现这些现象的因素考虑周全。
如何将安全稳定的因素融入到设计之中?这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综合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材料性能、安装方式等,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在设计市区标识系统时就要考虑到标识的防水、防潮,甚至是防雷;由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雨雪多,在设计用料时就必须将抗干燥、防雪的因素考虑到。在不同材料的搭配中,既要考虑到搭配的合理性,还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材料间的热胀冷缩的情况出现,离地安装的标识还要考虑到设计所用材料的重量以及建筑物的承载力。
之所以把安全放在标识系统设计之首,是因为安全是标识的重中之重,离开安全,一切都免谈。众所周知,设计是跟美学离不开的,但世界上任何美的东西一旦与安全脱离,人们是无法欣赏这种美的,这样的美也是毫无意义的。就比如一座大桥不论造得如何雄伟壮观,一幢大厦造得如何美仑美奂,但如果某天摇摇欲坠,让人感到随时有坍塌的危险,我想是没人会说这样的建筑物是美的。标识系统也是一样,给人感觉不到安全的标识或者会给人造成伤害的标识是达不到服务社会的目的的。
一些外观高大、奇异的标识,人们却丝毫不会感到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危险,合理的色彩搭配给人们一种十分安全的感觉。事实上,牢固的矗立式的安装方式,将高大的标识牌稳稳地固定在地面上,无形中,给周边的景点也带来了品牌的安全感。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一定要充分了解标识所处环境的地理常识及气候常识。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也相差甚远。例如在我国南方,由于雨水偏多,暑天气温高,在这种气候环境下,设计标识时就应该将标识材料的防潮防高温的因素考虑进去。有些靠海边的地区,由于风大,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将标识的防风性能考虑周到。
有些环境或地区中,由于受众群体的原因,标识可能会给受众带来一些伤害。例如,在一些儿童乐园或小学、幼儿园等环境中,好动的小孩子可能经常会跟标识来一个“亲密接触”,类似这样的标识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把受众的因素考虑进去。上述这些环境中的标识,就应尽可能去掉棱角,以圆角或多边形代替。
材质的选择也直接关系着标识系统的安全稳定。例如在游泳池旁,由于地滑容易造成人们摔倒,这种环境下的标识如果使用很硬的材质就很容易伤害到人,此时就应该尽可能使用较软的材质,如木质材料等。放置于地下过道护墙边的指示标识,由于其一定的高度,给人们传达了清晰醒目的指引讯息,放置的地点没有侵占任何公用路径,对人们的活动不会造成
任何妨碍。既有效地完成了它的功能任务,又极好地保证了受众及标识系统自身的安全。如果是一些有棱有角的标识,在设计尺寸上应该尽可能做得符合人体工程学要求。有时为了突出标识的艺术性,将标识设计成有棱角的情况在所难免。此时,为了不给人们造成伤害,则应该将标识的尺度适当抬高一些或者干脆做得低于人的一般身高。
有些悬挂在建筑物上的标识在设计时应该计算出该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然后根据该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合理设计出标识的形状及重量。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以建筑物所能承受的重量作为标识的重量进行设计,必须有一定承重空间,也就是说假如该建筑物可以承受100kg的重量,悬挂在上面的标识绝对不能是100kg甚至是超过100kg。因为在这里我们还要考虑到很多的局外因素,例如有攀援的情况发生,建筑物本身质量不佳以及年代久远等。
不同材质有着不同的物理特性。这就要求标识设计师们在设计两种或多种不同材质搭配的标识时,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各种材质的性能,以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式。例如两种金属材料可以用电焊的方式进行联结,而玻璃与金属之间可以选择胶粘或螺栓固定等。总之,无论何种联结方式,前提是必须经久耐用,安全牢固。